【導語】首先走進我們本周的【新聞觀察】:綿陽是中國唯一的科技城,科技創新是最鮮明的底色。去年以來,綿陽實施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239.5億元,研發投入強度7.15%,再創歷史新高??萍紕撔乱殉蔀榫d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力。 【標題01】牢記使命 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正文】日前,“涪城一號”SAR衛星從綿陽出征,踏上看星海越蒼穹的“旅程”。到2025年,綿陽涪城衛星工廠將完成6顆SAR衛星發射組網,建成“綿陽星座”,將為全球范圍的國土利用、海洋環境、地質災害等領域提供遙感數據服務。 【同期聲】(成都理工大學教授 戴可人)過去用的是國外的SAR衛星數據 隨著“四川造”SAR衛星的應用 將推動我們SAR數據的自主可控高效獲取 大力提升我國對地遙感監測能力(4.13) 【正文】不只是衛星,從中國空間站到第一艘國產航母,大量大國重器中都有“綿陽造”的身影,“綿陽探索”不斷留下科技創新的腳印。 【正文】多年來,綿陽主動對接國省重大戰略部署,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去年開始,綿陽又承擔起一項新使命_——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創新先行區。綿陽將賽道鎖定在了核技術應用、激光、航空與燃機、新材料等高科技產業集群上,并加快推進長虹、九洲等傳統電子龍頭企業鞏固壯大,搶占發展先機。在從多個方面支持多方力量參與國家實驗室建設的同時,綿陽推動科技與金融結合,加快創建國家級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設立綿陽科技銀行、打造科創基金小鎮,助推一批科技型企業加速“化繭成蝶”。目前,已有1000余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在綿陽順利實施。 【標題02】敢為人先 塑造綿陽發展新優勢 【正文】作為中國科技城,綿陽擁有一批國防科研院所,科技底蘊深厚。探索打破實驗室到生產線的壁壘,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這是綿陽肩負的國家使命之一。 【正文】去年10月,“綿陽造”首臺國產醫用回旋加速器在四川省科學城醫院投入使用。該項目源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技術成果轉化,在國內首次實現醫用回旋加速器技術的自主可控。近期,項目市場化應用迎來積極進展——位于經開區的醫用回旋加速器生產及同位素應用研發基地建設已進入收尾階段。 【同期聲】四川玖誼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 唐毅:這個項目的建成 將實現年產50臺 遠期能夠實現100臺的產能 這個基地的建成 將是全球范圍 產能領先的基地(4.12) 【正文】為幫助綿陽在多個領域開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優勢,綿陽一方面著眼在綿科研院所這個創新供給端,尋找“沉睡”的科研成果,加速讓“紙上成果”擺上“貨架”;另一方面,從企業這個創新需求端入手,摸清企業技術痛點,鼓勵企業大膽創新,讓市場與實驗室無縫對接。 【正文】(圖表)去年以來,綿陽累計培育了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5家、“貢嘎培優”企業13家、瞪羚企業18家,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凈增185家、總數達709家,凈增數及增速均創30年來新高,高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達到2594億元、同比增長11.5%。 【標題03】積蓄動能 匯聚高端創新資源 【正文】自主創新能力得以突飛猛進,源于體制機制創新提供強力保障。 【正文】去年以來,綿陽與在綿科研院所、高校、企業“聯姻”,遴選三批共69名科技工作者擔任科技助理,架起科技創新的“橋梁”。 【同期聲】科技助理代表 西南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 朱玉玉:我們科技助理主要是圍繞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果轉移轉化等重點創新工作,當好橋梁紐帶,連接供需各方,深化協同創新,把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鏈接起來,解決它們各自的短板和瓶頸問題。 【正文】在科技助理的“牽線搭橋”下,越來越多的創新資源涌入綿陽,越來越多的科技型企業獲得“大咖”支招,實現政產學研用“抱團”發展。 【正文】如何跨越時空距離,在更廣范圍內促成科技創新合作呢?綿陽啟動“云上大學城”“云上科技城”建設,在全球范圍“招攬”創新資源。 【同期聲】“云上兩城”浙江大學電磁兼容與安全團隊相關負責人 黃岸豐:在過去的5個月內,我們因為入駐了創新港之后,我們距離我們大院大所的客戶更近,使得我們的技術以及我們的服務更快地迭代,加速我們的成果轉化落地。我堅信在未來,像我們這樣的創新團隊會加速聚集綿陽,為綿陽的發展提供更好的創新動力。 【正文】不到1年時間,云上兩城從無到有,已入駐中科大、哈工大、電子科大等20多所知名高校和斯坦福大學、北京大學、航天三院等19個國內外頂尖創新創業團隊。 【正文】近日,綿陽又發布了《進一步支持科技創新十條政策》,從人才、載體、金融、服務多個維度加大科技供給。多重政策疊加發力,讓綿陽科技創新活力和潛能不斷釋放。 【同期聲】綿陽麥思威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閆輝:我們作為一家中小型的科技型創新企業,近年來也是感受到了綿陽營商環境和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也是支持我們在創新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好。我們將深深扎根綿陽這塊科技創新的“沃土”,爭取在行業當中做成一流的企業。 【同期聲】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室主任 副教授 林勁松:市委市政府在國省的有力支持下,堅持系統思維、問題導向,大力開展機制創新以及政策引導,隨著一系列重大舉措的落地,創新要素加速在綿陽聚集和轉化 不僅對在綿科研院所建設的保障能力得到加強,而且綿陽的創新主體持續壯大。 【同期聲】市科技局副局長 何波:下一步,我們將加大招院引所力度,加快建設“云上大學城”,“云上科技城”,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金融和經濟結合,突出科技人才這個核心,做強,做大,做實科技創新工作,為加快中國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撐。 【編后語】當下,創新火炬正熊熊燃燒,照亮以科技為名、因創新而興的中國(綿陽)科技城。全面落實好“科技立市”戰略,牢記使命,敢為人先,積蓄動能,積極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綿陽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國家科技創新先行區,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