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袁波)隨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程加快,年輕人不愿留鄉務農的傳統觀念正悄然發生轉變,回歸鄉野就業創業成為更多年輕人的選擇。在四川成都的鄉村,有一群朝氣蓬勃的“新農人”,他們成了種糧高手、民宿管家、運營主管……回歸鄉里的青年,讓自己的人生有了不一樣的成長底色,也給鄉村帶來新氣象、新變化。
走進成都大邑縣沙渠街道的稻鄉漁歌現代農業產業園,一望無際的小麥在微風吹拂下泛起金色的麥浪。34歲的伍從成正在查看小麥長勢:“這個月底就要收麥子了,從成色來看,預計今年收成不錯。收完麥子后馬上改種水稻,輪作效益更好?!?/p>
從南京農業大學畢業后,伍從成從實驗室走進了田間地頭,返鄉種植小麥和水稻等農作物。他和十幾名“90后”組建了種田團隊,全程機械化種糧。
科班出身的伍從成利用在水系改良、土壤修復、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方面的實戰經驗,幾年來發展農業種植面積近8000畝,農產品年綜合產值達0.3億元,還依托便利交通,朝著農耕文化教育方向發展,努力提升每一粒米的附加值。
伍從成在查看小麥長勢。新華社記者 袁波 攝
如何讓傳統農業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境,伍從成有著自己的理解:“現代農業應是規?;?、機械化、智能化的高效農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留在鄉村務農,發展高附加值的現代農業,鄉村振興才有好基礎?!?/p>
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絡繹不絕的游客漫步在稻鄉漁歌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麥田里、花叢中、果樹林、魚塘邊,盡情享受著田園美景。
位于稻香漁歌農業產業園里的民宿。新華社記者 袁波 攝
“民宿在一個月前就預訂完了。原來在上海必須穿高跟鞋,現在忙起來只能穿運動鞋,管30多棟民宿,走路都是一路小跑?!?3歲的稻鄉漁歌民宿經營負責人趙小英最近忙得不可開交,在上海從事酒店管理的她年初辭職回鄉,在這里找到施展才華的新舞臺。
走進民宿院落,“川西壩子”的建筑風格古色古香,精心裝點的景觀盆栽錯落有致。走出后院,豁然開朗,不少游客在麥田、小溪邊品茗閑聊。
“民宿在標準化管理的前提下,還需要照顧客人的個性化需求,客人很看重深度旅游體驗:鳥語花香中品嘗咖啡、烘焙;體驗親子線路,帶孩子感受農耕文化……”趙小英說,目前園區內的民宿都是以川西農耕文化和田園風光為特色,輔以多樣化的旅游業態,滿足差異化的市場需求,這種“民宿+”的模式已形成集群效應,年營收超千萬元。
游客在魚塘里體驗捉魚比賽。新華社記者 袁波 攝
“五一”假期同樣忙碌的還有運營主管李慧玲,從游客接待到項目講解、園區巡查,再到臨時處理突發情況,這些時刻考驗著這名旅游專業畢業的大學生。
今年29歲的李慧玲原本在上海從事酒店會員管理工作,2019年,對農村生活有著深厚情感的她選擇回到大邑。
“大學剛畢業時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幾年下來發現自己的根還是在老家農村?;剜l就業既可以體驗田園牧歌,又可以照顧到家里,不斷學習,有樂趣地工作,實現自我價值?!崩罨哿嵴f,鄉村需要年輕人,鄉村振興給了年輕人奮斗的沃土。
在成都,這樣的“新農人”還有很多,他們用新理念新思路,用心用情扎根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大顯身手。